户外常识 分类>>

中欧体育公路车新手升级历程(3)---锁鞋锁踏、坐垫、把立、轮胎、轮组、夹器等

2023-08-26 16:26:38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中欧体育公路车新手升级历程(3)---锁鞋锁踏、坐垫、把立、轮胎、轮组、夹器等Machineshop:公路车新手选车的历程(1)---几何,Stack,STR,品牌,套件等等

  书接上文,经历了很久的研究之后,我在21年10月买了TCR ADV 3,然后就开始了边骑边折腾升级的骑行。这篇文章主要记录下一些升级,供骑游参考,和大家交流。我的升级主要是两方面:

  本车TCR ADV3是捷安特碳材质入门级别的车架组,套件是没减配的Tiagra大套,轮组是捷安特自家的低端铝轮组,轮胎是普通内胎加钢丝外胎,坐垫、把立、弯把就是捷安特自家的。原车重量官方8.9kg。

  我用的和博的ZP-115Cr和平踏转换器(¥310,290g),锁鞋是和博的碳底锁鞋E11502(¥400)。原因是性价比高,并且口碑也不错,同等配置的喜玛诺大概要两倍价格。后来买了一对锁踏整流罩(16.7g)。

  1,车到现在骑了大概5000km,大概的骑行场景就是通勤,郊区长途,骑行台。其实用锁鞋的基本都是郊区长途(50km)和骑行台才会用。通勤用的是平踏。

  我本以为我车感很不错,应该不会零速摔的。但是我总共摔了3次,其中有一次还把尾勾摔歪了,而且歪的不明显,肉眼不是很容易看出来,但是后拨上最高档后拨会碰到辐条,我也是研究了好久才找到是尾勾的原因。

  所以这个看用途,如果只是通勤可以完全不上锁鞋锁踏。但是要郊区长途或者骑行台,那锁踏的优点很多。

  这是我试过最多的配件了,其实原装的Approach就挺好的,但是重量330g。最先买了辉哥的X6S(¥260),实测130g,这就减重200g了。骑了一段时间之后觉得会阴压迫就出手了。后来自己研究fiting之后(这个可以看我其他几篇文章)发现错怪辉哥了,应该是我坐高太高了。但是我也不想再买一个辉哥了。

  第二个买了一个喜玛诺的Aerofuel铁三坐垫(¥550,220g),当时对坐垫有点发烧,听说计成骑环法就用的这个坐垫,而且当时比较喜欢下把位巡航,猜想铁三昨天前部比较厚会舒服一些。实际效果不太好,主要是坐垫太平了,50km之后坐骨那边会比较疼;另外坐垫前端较宽,容易磨大腿。但是这个坐垫我没卖,想着后面可能想体验tt坐姿的时候拿出来玩。

  中途还试了几个杂七杂八的坐垫,后来不想折腾了,买了个捷安特的Fleet sl(二手¥200,220g),这个坐垫就是Approach的碳底钢轨版。这个坐垫无功无过胜在便宜,舒适性对于我来说可以接受,其他大品牌的碳底金属轨的坐垫普遍要双倍价格。

  一、我认为碳底金属轨的就够了,首先性价比高(比如捷安特的Fleet slr(碳底碳轨)比fleet sl轻了40g,价格却要翻倍);其次我经常会调整坐垫位置,也会在坐垫后面挂尾包,金属轨的还是皮实一些。

  二、想折腾的可以买二手多试试哪种坐垫适合自己,不想折腾的Fleet sl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

  我自己静态Fitting的数据要用120mm的把立,M码TCR自带的是100mm(140g)的把立。我就直接买了Uno 7系120mm的把立(¥80,116g),然后把原装把立卖了。骑了半年之后发现120mm的有点长中欧体育,又买了一个Uno 7系100mm(¥80,105g)的。现在120mm的没有卖,留着防止后续觉得100mm的又短了。

  这里有个经验,在骑行台上和室外骑行对fitting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我用120mm在骑行台的时候觉得明显偏长,但是120mm在室外骑行还可以接受。

  还有个巧合的点,捷安特的把立垫圈是异形的,配合把立是严丝合缝的。我本以为换uno把立需要手工磨一下垫圈,结果发现完全不需要,正好可以装下。

  一、Uno的7系把立确认性价比很高,性能也够用。唯一的缺点就是外观没那么好看,不过我不在乎。捷安特的ADV系列用的OD1的,但是现在捷安特自家的把立都是OD2加转接环的,我认为这个完全就是捷安特想做非标化提高溢价,没意思。一个车友买的ADV Pro的架子,看到OD2规格的把立价格都比较贵,他很头大。哈哈

  二、建议车友换下来的部件不要急着挂咸鱼卖,至少骑个半年左右,确认不要再出手,不然容易花冤枉钱。比如我的辉哥X6S和原装的100mm把立。

  弯把我没有换,原因是我看了没什么高性价比的减重空间,不想折腾。而且我后来看Steve Hogg的文章才知道,其实弯把是由设计的技术含量的,主要就是弯的形状。而捷安特的弯把形状设计的还是不错的,这是很多车评人说捷安特自家的小配件(包括把立,坐垫,弯把)品质都不错的原因。

  把带我看重舒适性没有偷轻,用的喜玛诺的队版把带(¥80,约80g),3mm厚度减震效果比较好,主要看中这个把带能反复拆装。但我本身骑车是戴手套的,后续可能考虑用轻的把带。

  受B站up“刘托尼拖地拖车”的影响,我非常喜欢真空胎,主要原因是可以低胎压提高舒适性。刚买车不久,有一次后轮蛇咬爆胎了,我就自己动手把捷安特那个铝轮改成真空胎了,用的世文Pro one的胎,之后骑了大概一年。25c的轮胎不用线psi,用线psi,明显感觉真空胎舒服很多。当然这次改真空成功也让我信心爆棚,也导致了后续的一堆破事。

  我就一直骑着前内胎后线我屯了一对闪电线老婆赞助换了迈金的碳刀。迈金碳刀是自带真空胎垫,我本来预期这次可以顺顺利利拥抱真空胎了。然后我装真空胎的时候发现真空胎很难建立压力,问了好几个车店说气泵达不到那么快的充气速度,后来找到本地一个技术很好的技师,他帮忙用气瓶充上气了。对比之前我DIY的那个铝轮,我觉得是胖圈开口更大导致更难建立压力导致的。

  然后开开心心回家,但是放了一夜之后发现胎垫微泄露。又电话联系迈金售后新发了胎垫,一周后我又开始自己粘胎垫,用了迈金原装的气嘴,也买了气瓶来充气。忙活了几天,还是微泄露。这真是压垮我的最后一根稻草。虽然我爱真空胎,但是真的爱不动了。

  我总结了下原因,线年环法绝大部分车队已经从管胎转向真空胎了。但是车店的观念没更上,比如我去了一个捷安特门店,技师直接和我说我们都是买来真空胎直接加内胎骑,那个语气就感觉厂商给他配线人的车友群就没几个人用真空胎的。这些都说明真空胎还需要时间来普及。另外就是我的动手能力可能还是差了点。无奈放弃,希望以后还有机会再用上真空胎。

  最后我把那两条闪电线确实是很好的外胎,而且和真空胎相比,开口胎真的太好装了,好装的我都要哭了。

  内胎暂时用的普通的,110g。等后面坏了再换轻点的。为什么不用25c的外胎,还是向舒适性妥协了。以前我也为了追求极致的低滚阻打到很高的胎压,但是骑久了会很累。后来骑多了才知道身体维持稳定,包括克服颠簸这些也是会浪费功率的。另外就是迈金的圈是26mm宽,用25c的胎停车的时候圈会刮画。

  一、我一直觉得外胎是值得花钱的,事实证明也是对的。骑友如果觉得GP5000贵,一个骑友亲测rubino pro的胎也很不错,大概¥200。

  二、希望骑友不要被我的遭遇吓退,有条件的勇敢的上真空吧。真空胎确实是个很好的技术,也能带来更好的骑行感受。

  上面写了骑了1年之后换了迈金的RB45(¥3200,1460g),我记得我第一篇文章写以后不太可能换碳刀,这啪啪打脸。不过这个体验提升真的很明显,特别是通勤红绿灯频繁起步的工况。建议有2000左右预算的骑友先考虑升级碳刀,上面写的加起来都不如碳刀来的实在。

  一、为啥是迈金?首先我不太想买二手,也没有超过5000的预算。迈金的设计比较新,兰花鼓、胖圈、扁辐条,后轮2:1编法,基本该有的都有了,下限有保障。这个是第二代产品了,第一代卖了一年多应该很多缺陷已经改了。其次就是我之前买了迈金的码表、骑行台,体验不错,对他们售后印象也不错。另外双十一确实挺便宜,最后3200拿下的。同价位也可以选择Timi DT350花鼓的自编,但是自编我不太想买太贵的,如果我是1500的预算,我就买Timi自编了。

  二、为啥是RB45而不是RB58?轻了130g,58框高的巡航优势我功率低可能用不到,另外TCR爬坡架配58框高可能不美观。

  换碳轮的同时我把4700的夹器换成R7000夹器(¥280,370g),R7000比4700夹器还重2g。换这个夹器主要是担心碳刀制动力不好,换了双轴的夹器,价格也不贵。到手对比发现R7000确实粗壮了很多,结构也和4700不一样,只重了2g也是挺惊讶的,因为看外观体积应该重很多。

  一、总的来说碟刹确实制动力更好,抗热衰减更好,对碳圈更友好。但是圈刹的优点也不可忽视,轻、便宜、好维护。如果骑友预算足够,那肯定是105碟刹大套起步(再低的重量就很不友好了),如果和我一样预算不够或者不愿意花太多钱,骑行环境没有那么多山路,那圈刹绝对是好的选择。我觉得现阶段厂商开始推碟刹无非就是技术革新带来新一波的利润增长点,作为消费者在这个阶段去买上个技术阶段的产品是很划算的。

  二、另一个制动力的问题,我用4700的刹车前后一起刹很容易抱死,说明刹车力的限制在轮胎和地面,而不在夹器。当然这个仅供参考,女生或者力气小的骑友自己去试试能不能捏到抱死再决定。

  快拆杆:换了risk的钛合金快拆杆(¥30,42g),自带的快拆杆123g,我用到现在问题不大。

  不过我挺疑惑,DA的快拆杆也有100g左右,连DA都不在快拆上偷轻,是不是用钛合金的有安全隐患。希望如有知道的骑友分享下。

  扭力扳手:买的toopre的(¥168),这个还是建议骑友买一套的。我没买之前调整坐高就把座管的碳皮拧花了,幸好没裂,不然换个座管就亏大发了。另外没扭力扳手之前有段时间车一用力踩就异响,我一度认为是中轴坏了,最终查了半天发现是我坐垫安装扭力不够。坐垫安装扭矩一般是钢轨10Nm,碳轨7-8Nm。10Nm是个相对大的扭矩了,没扳手之前确实不敢下狠手拧。

  码表、踏频、心率计:迈金C406和踏频,华为手环(这个可以看我另外一个帖子,很多手表都可以支持连接到码表上)。选择手表的原因是心率带太麻烦。

  没啥可升级的,4700最大的缺点就是10速,与105,ut,da不兼容,不能单个零件升级。索性不考虑了,骑个三四年再看吧。

  后续还有性价比的减重潜力:轮胎换25cc+超轻内胎,坐垫,手胶,估计最多300g吧,但是会一定程度牺牲舒适性。不换套件的情况下想进7kg是没啥希望的。所以我也不太想折腾了,现在这个重量我挺满意的。

  23年8月,T200骑行台已经闲置了半年有余,发现我好像并不怎么喜欢骑行台训练,可能自己还是更喜欢户外骑行的体验,于是卖掉了骑行台。

  然后就琢磨卖掉骑行台的钱是不是可以升级个功率计。首先排除的是贴片功率计,原因是4700曲柄不支持,如果要换一对R7000或者UT的曲柄也花费不菲。以前看过Sigeyi的功率计,也看过迈金QED的功率计,但是这两个都只支持DUB中轴,如果买的话还需要换中轴。

  正好看到迈金出了一个PES P505的功率计(¥1650,650g),适配Shimano的中轴,和出T200的钱差不多。就它了。

  有个小插曲,迈金页面写这个盘爪功率计支持11/12速的系统,问他支不支持10速,就说不支持也说不出所以然。看了下就是Q值不太一样,105 Q值146,4700 Q值150,PES牙盘Q值147。然后在贴吧看到一个骑友,9速sora换这个功率计可以用,只是小盘配小飞的时候会蹭大盘,我就放心了。(解释下:105的Q值比4700小,这个功率计牙盘是按照105设计的,那么装在4700上,两个盘片会更向中轴测偏3mm,等于说对于小盘的极限位置,小盘配小飞的时候,链条偏斜更严重,所以会蹭大盘;但是对于大盘来说情况是变好的。但是小盘配小飞这种情况我基本是不用的。)

  实际装上之后,确实没问题,可以直接使用。建议迈金更新下产品说明,或者至少培训下客服,不然要少卖不少货。

搜索